吃完粽子,快来做端午的卷子……(有福利)
“粽叶飘香,龙舟竞渡”,
明天就是农历五月初五,
一年一度的端午节啦!
端午节只能祝安康?
不记得是哪一年,看到这样的说法:端午节不能说快乐,只能说安康。于是,那一年开始,发现许多朋友默默把“端午节快乐”的表情包删掉,重新收藏了一堆“端午安康”的表情……
端午节真的不能说快乐吗?
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张颐武发微博称,端午和清明不太一样,端午虽然纪念屈原,但也有祛病祝吉祥、让大家快乐的意义,祝“端午节快乐”才是传统。
张颐武表示,自古以来,很多诗文都讲到欢喜快乐过端午。例如北宋诗人晏殊的端午诗:“雕盘分楚粽,重重团扇画秦娥;宫闱百福逢嘉序,万户千门喜气多。”又例如唐玄宗《端午三殿宴群臣》诗的序中说道,在端午节“叹节气之循环,美君臣之相乐”。
所以,端午祝福语,可以说“安康”,也可以说“快乐”。
大家可以把“端午节快乐”的祝福表情下载回来了,喜欢用哪句就用哪句~
端午的由来
端午节始于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,至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。关于端午节的起源,版本很多,有纪念屈原说、纪念伍子胥说、纪念东汉孝女曹娥说等,以纪念屈原的说法最为流传。
据说,屈原投汨罗江后,百姓们怕江河里的鱼吃掉他的身体,就纷纷回家拿来米团投入水中,以免鱼虾糟蹋屈原的身体,后来就有了吃粽子的习俗。
说到屈原,可能很多人都误以为,屈原是姓屈。其实不是的。屈原是战国末期楚国丹阳人,芈(mǐ)姓屈氏,名平,字原。先秦时期,姓氏有别,姓是有血缘关系的整个部族的共同称号,氏是某个支系的称号。男子称氏不称姓,所以人们更习惯叫屈原而不叫芈原。
那为啥叫“端午”呢?“端”字有“初始”的意思,“端午”就是“初五”。按照历法五月正是“午”月,因此“端五”就演变成了“端午”。端午节曾有节日“别名之最”的说法,有端午节、端阳节、重五节、重午节、天中节、浴兰节、女儿节等20多种。
端午的习俗
端午的习俗很多,说起最广泛的两个,那当然是吃粽子和赛龙舟了。
吃粽子
粽子,又称“角黍”、“筒粽”,在春秋时期就已经出现,最初被用作祭祀。晋代,粽子成为端午节庆食物。每年农历五月初,家家户户都要浸糯米、洗粽叶、包粽子。
1
南北粽子的甜咸之战
说到粽子,又不得不提一下每年关于粽子的“南北之争”了。都说南甜北咸,粽子反而是南咸北甜。去年,央视财经报道称,据某线上购物平台发布的数据显示:近一年,所售粽子的咸、甜口味分别占比6:4。
不知道,今年这场甜咸大战又是哪一方胜出呢。
小编嘛,投咸粽子一票,因为爱吃肉!
2
怎么包粽子?
包粽子这个事情嘛……小编也不会,所以给大家分享一个据说一看就会的包粽子视频:
另外,再给大家分享一些圆的、扁的、四角的、锥形等各种形状、还有各种馅料的粽子做法,有兴趣的小伙伴可以一一尝试 ↓↓↓
(向上滑动启阅)
赛龙舟
在家包粽子,出门看龙舟。
赛龙舟已有1500多年历史,广泛流行于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及西南各少数民族地区,已成为民间一项规模宏大的民俗游艺活动,被列为全国正式体育竞赛项目。
如果大家准备出门看龙舟赛,这份广州市龙舟观看指南值得收下:
(向上滑动启阅)
广州端午龙舟观看指南
海珠区:海珠湿地龙舟景(6月6日-6月9日)
荔湾区:荔湾湖龙舟探亲(6月7日)
天河区:“百龙招景”龙舟赛(6月7日)、广州国际龙舟邀请赛(6月15日)
番禺区:“莲花杯”“禺山杯”龙舟赛(6月9日)
海珠区
龙舟夺锦齐趁景
时间:6月7日
地点:海珠湿地二期·爱莲亭
单人龙舟环湿地
时间:6月8日
地点:海珠湿地二期·爱莲亭
万民欢腾共贺景
时间:6月9日
地点:海珠湿地二期·爱莲亭
除了以上活动,现场还有“粤语讲故”“童谣儿歌”“民俗展示”“游戏互动”等。
时间:6月6日-6月9日
地点:海珠湿地
荔湾区
时间:6月7日-6月9日
地点:荔湾湖公园、荔湾博物馆等
天河区
2019广州国际龙舟文化艺术节
6月7日至8日:特邀宗祠剧、龙舟戏剧嘉年华、晚会文艺汇演、端午旅游特别版
8月7日至17日:一水同舟文化周
8月26日:城际穿梭·车陂中元旅游版
9月30日至10月2日:粤港澳国际龙舟赛
12月18日(待定):一水同舟 · 国际龙舟文化艺术节闭幕式
(注:具体活动时间以实际为准)
时间:截止到12月
地点:车陂村等地
珠江公园龙舟文化节
“百龙招景”龙舟赛
地点:猎德涌
时间:6月7日
广州国际龙舟邀请赛
时间:6月15日
地点:中大北门广场至广州大桥之间的珠江河
番禺区
“莲花杯”“禺山杯”龙舟赛
时间:6月9日
地点:市桥河(德兴大桥以东河段)
更多习俗
除了包粽子和赛龙舟,端午节还有挂艾草菖蒲、悬钟馗像等习俗。
端午的文化
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遗的节日
端午的古诗词
端午节历史悠久,文化内涵深厚。
有“五月榴花妖艳烘,绿杨带雨垂垂重”的景致,
有“彩线轻缠红玉臂,小符斜挂绿云鬟”的民俗,
也有“国亡身殒今何有,只留离骚在世间”的哀思……
除了纪念屈原、朗诵《离骚》,我们还可以感受古人笔下诗情逸韵的端午。
(向上滑动启阅)
端午古诗词
作家笔下的端午
各地的端午节有不同的习俗,作家汪曾祺笔下的端午,又是什么样子的呢?
(向上滑动启阅)
端午的鸭蛋
汪曾祺
家乡的端午,很多风俗和外地一样。系百索子。五色的丝线拧成小绳,系在手腕上。丝线是掉色的,洗脸时沾了水,手腕上就印得红一道绿一道的。做香角子。丝丝缠成小粽子,里头装了香面,一个一个串起来,挂在帐钩上。贴五毒。红纸剪成五毒,贴在门槛上。贴符。这符是城隍庙送来的。城隍庙的老道士还是我的寄名干爹,他每年端午节前就派小道士送符来,还有两把小纸扇。符送来了,就贴在堂屋的门楣上。一尺来长的黄色、蓝色的纸条,上面用朱笔画些莫名其妙的道道,这就能辟邪么?喝雄黄酒。用酒和的雄黄在孩子的额头上画一个王字,这是很多地方都有的。有一个风俗不知别处有不:放黄烟子。黄烟子是大小如北方的麻雷子的炮仗,只是里面灌的不是硝药,而是雄黄。点着后不响,只是冒出一股黄烟,能冒好一会。把点着的黄烟子丢在橱柜下面,说是可以熏五毒。小孩子点了黄烟子,常把它的一头抵在板壁上写虎字。写黄烟虎字笔画不能断,所以我们那里的孩子都会写草书的“一笔虎”。还有一个风俗,是端午节的午饭要吃“十二红”,就是十二道红颜色的菜。十二红里我只记得有炒红苋菜、油爆虾、咸鸭蛋,其余的都记不清,数不出了。也许十二红只是一个名目,不一定真凑足十二样。不过午饭的菜都是红的,这一点是我没有记错的,而且,苋菜、虾、鸭蛋,一定是有的。这三样,在我的家乡,都不贵,多数人家是吃得起的。
我的家乡是水乡。出鸭。高邮大麻鸭是著名的鸭种。鸭多,鸭蛋也多。高邮人也善于腌鸭蛋。高邮咸鸭蛋于是出了名。我在苏南、浙江,每逢有人问起我的籍贯,回答之后,对方就会肃然起敬:“哦!你们那里出咸鸭蛋!”上海的卖腌腊的店铺里也卖咸鸭蛋,必用纸条特别标明:“高邮咸蛋”。高邮还出双黄鸭蛋。别处鸭蛋也偶有双黄的,但不如高邮的多,可以成批输出。双黄鸭蛋味道其实无特别处。还不就是个鸭蛋!只是切开之后,里面圆圆的两个黄,使人惊奇不已。我对异乡人称道高邮鸭蛋,是不大高兴的,好像我们那穷地方就出鸭蛋似的!不过高邮的咸鸭蛋,确实是好,我走的地方不少,所食鸭蛋多矣,但和我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比!曾经沧海难为水,他乡咸鸭蛋,我实在瞧不上。袁枚的《随园食单·小菜单》有“腌蛋”一条。袁子才这个人我不喜欢,他的《食单》好些菜的做法是听来的,他自己并不会做菜。但是《腌蛋》这一条我看后却觉得很亲切,而且“与有荣焉”。文不长,录如下:
腌蛋以高邮为佳,颜色细而油多,高文端公最喜食之。席间,先夹取以敬客,放盘中。总宜切开带壳,黄白兼用;不可存黄去白,使味不全,油亦走散。
高邮咸蛋的特点是质细而油多。蛋白柔嫩,不似别处的发干、发粉,入口如嚼石灰。油多尤为别处所不及。鸭蛋的吃法,如袁子才所说,带壳切开,是一种,那是席间待客的办法。平常食用,一般都是敲破“空头”用筷子挖着吃。筷子头一扎下去,吱——红油就冒出来了。高邮咸蛋的黄是通红的。苏北有一道名菜,叫做“朱砂豆腐”,就是用高邮鸭蛋黄炒的豆腐。我在北京吃的咸鸭蛋,蛋黄是浅黄色的,这叫什么咸鸭蛋呢!
端午节,我们那里的孩子兴挂“鸭蛋络子”。头一天,就由姑姑或姐姐用彩色丝线打好了络子。端午一早,鸭蛋煮熟了,由孩子自己去挑一个,鸭蛋有什么可挑的呢?有!一要挑淡青壳的。鸭蛋壳有白的和淡青的两种。二要挑形状好看的。别说鸭蛋都是一样的,细看却不同。有的样子蠢,有的秀气。挑好了,装在络子里,挂在大襟的纽扣上。这有什么好看呢?然而它是孩子心爱的饰物。鸭蛋络子挂了多半天,什么时候孩子一高兴,就把络子里的鸭蛋掏出来,吃了。端午的鸭蛋,新腌不久,只有一点淡淡的咸味,白嘴吃也可以。
孩子吃鸭蛋是很小心的。除了敲去空头,不把蛋壳碰破。蛋黄蛋白吃光了,用清水把鸭蛋壳里面洗净,晚上捉了萤火虫来,装在蛋壳里,空头的地方糊一层薄罗。萤火虫在鸭蛋壳里一闪一闪地亮,好看极了!
小时读囊萤映雪故事,觉得东晋的车胤用练囊盛了几十只萤火虫,照了读书,还不如用鸭蛋壳来装萤火虫。不过用萤火虫照亮来读书,而且一夜读到天亮,这能行么?车胤读的是手写的卷子,字大,若是读现在的新五号字,大概是不行的。
屈原大夫考考你
看完这么多端午的知识,最后要来考一考大家有没有认真学习了。答对有机会获得本期福利哦。
对认真阅读完上面小百科知识的小伙伴来说,这真的就是一道送分题呀。
将这个好消息转发到朋友圈
转发时写下你的答案
转发并且在推文最底端点“在看”
(注:一定要转发+点“在看”才满足抽奖条件)
再将转发截图发送至“越秀青年正能量”后台
备注姓名+电话号码
正能量菌将在其中选出5名幸运观众
每人送出两张电影通兑券
中奖名单下期推文公布
一定不要错过哦!
今日话题
甜粽子 or 咸粽子?
|
素材来源 | 人民日报、南方都市报、央视新闻、中国政府网、南方日报、科普中国、中国广州发布、广州国际龙舟邀请赛、微言教育等
编辑 | 植炜敏
责任编辑 | 杨宇豪